从海拔千米,要垂直拔高四百米,才能登顶,当地人说,上下需要三到四个小时
新的水泥台阶还未完全启用,大部分山路是这样不规则的石头台阶
上来不久,“官职文化”的痕迹就出现了,到这里就是八品官了
再上是六品
还是六品
官至五品,位置不低了
到了四品官的位置了,已是朝廷要员了
二品官,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了
到了一品官,有时候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上到这里,也就是借此作个背景自拍一张好了
上山路上,除了如游戏一样的不断升官以外,还有这样的线条飘逸的佛教石刻造像
还要通过一段狭窄、逼仄的通天峡谷
还要攀上近于陡立的峡谷台阶路
这里还是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一路的说明文字在做着大山形态的地质科普
到了山顶,最醒目的就是这个如原子弹爆炸形成的蘑菇云一样的大石柱了
然而其好听的名字是叫华盖石。华盖是什么,那是帝王出游的仪仗
换个角度看,华盖石就有些不成样子了
再换个角度,就与御马峰为伍了
奇峰怪石之上,还打造了石刻神像
福、禄、寿,三星洞
其实,轿顶山是指的山顶上这一处突出的巨石。看,形似轿顶吗
轿顶山三个大字,也刻在这里
正在修建一座用现代建筑材料构成的庙宇
正中位置,坐北朝南的地方,是玉皇大帝的造像
一边的石崖间,还有一尊阿弥托佛
盖庙捐款,五十圆就可以刻碑留名
最高点,御马峰巅的“龙”
御马峰侧,还是一至九品的文武官职排列
御马峰的观景台上,可以远望对面的万仙山和王莽岭
与万仙山和王莽岭相隔的中间,还有低一些的山路和山村
在面向侯兆川一侧的山坡上,秋天的树叶已经染红了
俯瞰侯兆川方向的观景台
开在石壁间的上山路
放晴的天空之下,是轿顶山的孤峰和万仙山的远影
放眼万仙山方向,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
俯看上山的一侧,下面就是小井村
山巅峰与峰之间,修建了有护拦的石头路,可见费力费财
山里的秋色,谷穗收了,叶子黄了
山楂红了,绿树上挂满了红灯笼
黄杨回归了本色
秋天的收获
肆意盛开的野花
黄色的山菊花
藕荷色的山菊花
一棵叶子在发生变化的岩中树木
而从侯兆川上来小井村的盘山路,就开在这样的红岩绝壁之间
这也是我们黑夜推车上来经过的地方,当然下去是骑车溜滑、一掠而过了
山下的南湖村,有省级文物保护的南湖寺
这里还有静修的僧俗,是一处难得的清净之地
第三天,从辉县踏上返程,路过卫辉,在镇国塔前留影。八缺一
附记:同骑骑友“人到中年”的文章写的翔实、客观,转抄在这里,弥补我之所写的偏面,在此对作者致谢!
长假再越十八盘 金秋登上轿顶山
人到中年
国庆长假来临,特想进山采摘秋日的风情,惯性思维的定式斟酌起骑行路线来。十一出行的帖子不是时间不妥就是线路不对心思,只得耐下心守株,恰有几个平日里熟知的骑友都被笑一个拉入《你是我的骑迹》约伴骑行群,群里一时热闹非凡,众人出行的期望顿时化作七嘴八舌。骑友老狼曾进山多次,对山里的草木山水颇为熟悉,精心设计了2-3条线路以供群友选择,路线的敲定就无悬念,一致赞同经浚县、鹤壁,翻十八盘,过临淇,登轿顶山。这条线景色优美、路好车稀,尤其是将十八盘揽入视野之内,反倒激起了洗刷上次推车而过留下耻辱的欲望。
十一放假,本想10月1日和家人自驾出游,思虑再三,还是随团省心,问了几家旅行社,都没有适合的线路,10月2日的万仙山还有点吸引力,加入其中后,方经历了早走晚归的折磨和人海嘈杂的拥堵,丝毫没有感受到美山秀水带给人的放松和惬意,仿佛被抽空的躯体里只剩下紧张和疲惫。只得把原来打算重阳节看望爹妈的日子提前到1号,也就顾不得3-5号的轿顶山之行有没有休息的间歇了。
轿顶山之行,是《你是我的骑迹》约伴骑行群组群以来第一骑,群里人数不多,大都是兴趣相投、体力相当、相互熟知的老骑友,此次虽只有8人,精悍的小骑队倒是省却了许多麻烦。有时候热情和冲动的确不能代表实力,一过浚县,不佳的状态就如魔障附体般影响着我的行进速度,看着前面越拉越远的骑队,心里突然萌生了回家后退群的念头。收队老狼看我实在勉强,好意劝我搭车至五龙,绕过途中的爬坡。还是颜面的虚荣作怪,加上对十八盘再次尝试的冲动,让我喏喏而拒,搭车的说辞也成为三天里众人的笑资。十八盘对很少进山的我来说就如一道屏障,去年骑行五龙洞的时候路过一次,几公里的上坡路是推上去的,每念及此总有些懊恼。进入黄洞乡开始上坡,按自己的踏频和速度蜗行,仍气喘吁吁,好歹行至纣王殿的标志石旁,众人都在等待,看看不远处的盘山路,稍作休整跨车而行。上坡的速度不过8,9码,但有意识的将挡位调低,行进就没那么急促和狼狈了。来往车辆轰鸣的油门耳边响起,崖边的树丛里传出的鸟叫声,似乎都在为我加油,焦点站在山巅也为我鼓劲。当站在山顶的时候,俯瞰脚下蜿蜒而上的山路,一种战胜自我的征服感油然而生,且不说比同行骑友晚到许久,就没推车爬山而言也算是小小的胜利,内心不禁窃喜。从山顶下滑至五龙镇,见沉稳飞翔在饭店门口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机等候,看着早已上桌将要凉了的饭菜,找出实力的差距来了。过鹤壁至辉县的路大都是上坡,到达辉县西罗平乡时,已经5.10分,按骑行计划,本应夜宿于此,但看天色尚早,又打听距轿顶山仅剩10几公里,众人都把征询的目光投向我,这倒不是让我做决定,而是看我能不能继续骑行,沉稳飞翔在一旁也为我打气壮胆,我悲壮的一挥手,跨车随队而去。要说山里人实在,在路程上也特别实在,往往把大的往小里说,说十几公里的路,20公里也没到。望着夜色漆漆、坡陡路险的盘山路,为安全计,大家只有推着上山,这一推就出去4公里,晚上8点,终于到达半山腰的新山村部落。事后想来,亏了摸黑2个小时的爬坡,为第二天的登顶赢得了宽裕的时间。新山村部落早在十一前就订好了房间,在山下再次确认时,房间价格已涨,店主把无洗澡热水的原因也归结于天气,说到饭菜倒是很像解放前的农家,这也再次证明不是所有山里人都厚道,一锤子买卖的生意肯定是做不长的。
4号早晨起床洗漱,享用部落提供的免费早餐,说句实在话,用大锅熬出的玉米糊非常好喝,一口气喝了3碗。众人收拾停当,开始徒步轿顶山。轿顶山地处南太行,海拔1385米,因山峰类似古代的官轿轿顶而得名。轿顶山石青滴翠,巍峨秀美,群峰环抱,红岩绝壁,不愧是一休闲佳地。近年来,当地一建筑商以己之力,打造无门票景区,不啻是百姓和驴友的福音。住宿处离山底不过2,3公里,沿着正在修建的山路曲折而过,很快到达山下,不时可见正在施工的工程。途中找一枯枝权当登山杖,顺石阶攀爬,时而平稳,时而陡峭,走走停停,速度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轿顶山的开发者取官轿之形,射华盖之意,不能不让人佩服其构思奇妙,沿山道拾阶而上,每到惊险处,山壁上都会出现几个斗大的字,自下而上依次为官居九品至官居一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好胜心,更使人的虚荣心得到飘渺的满足。中国无疑是官文化的故乡,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如中国这样把官僚体制发展到如此复杂的形态。一般说来,吏构成官的金字塔底层,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官们都似行走着的木乃伊,虽然浑身裹满金缕玉衣,都以这个金字塔为荣,也许这是官的唯一去处和出处。我已年届天命,命中本无华盖之运,没想也不可能当官,当然也就进不到官的坟墓。轿顶山借官的等级暗示高处不胜寒或者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还是给人以启迪和思索,站在御封一品前留张影,权当到此一游。快到山顶时,山风一吹,满身是汗的身上不禁一凉,口袋里找防风衣,结果空空如也,忙下山去找,问几游人皆说未见,不禁有些慌乱。将到四品时,看见红色的衣服团缩在石阶下,一游人正用拐杖触拨,遂忙呼喊,心里一阵安慰。防风衣价值不菲,携带方便,几年来遮风挡雨,真要是丢了,肯定懊悔不已。一下一上间,同行早已走远,不多时上到山顶,视野一片开阔,一朵状似蘑菇的巨大的山石矗立在山巅,形似天然华表,通过一道石梁就是轿顶山最高峰,石壁上刻着直径两米多的“轿顶山”三个大字,立于平台,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扯一片白云擦把汗水,酣畅淋漓。站在山之巅,听旁边的老驴们指点江山,方知对面的山峰就是蜚声中外的万仙山和王莽岭,仔细望去,郭亮洞在雾海中隐约可见,昨夜推车的盘山路似一条黄带蜿蜒盘在山间,极目远眺,感叹良多。游走山顶,自然的、悠闲的松弛感扑面而至,这里由于尚处于开发中,游人稀疏,景色浑然天成,与到处人满为患的景区相比多了几分宁静、随意和洒脱,内心深处的那份空灵在这里得以放飞。沉稳飞翔和坐看夕阳脚力惊人,早已不见踪影,剩下几人在山顶游玩拍照不亦乐乎,因不愿从原路下山,我和我爱钓鱼问了山间游人,打探其他下山路线,被告知铁打寨方向有一条路可走,遂告诉大家前往。走来走去不见尽头,又见去路似乎又上山顶,大家禁不住埋怨起我来,左右不见下路,其他游人绝迹,我心里也有些慌乱,忽见远处有一蓝色运动服攀沿而上,心里霎时有了底气。原来前面的山头遮挡了视线,众人在未修建的土路上找到出口,顺着峭崖摸爬而下,道旁草木擦身近前,倒也曲径通幽。在这摸摸撞撞中,时间滴答流过,等到客栈时,5个小时早已过去,沉稳飞翔在客栈楼上望眼欲穿,坐看夕阳也在床上睡了个回笼觉,他们早在一个多小时前已经下山等候,我们多花费的时间换来了不一样的景物,也算各得其所。草草吃过午饭后,天气似乎在调侃我们,稀落的雨滴打在地上,仿佛在催促我们启程。众人从山上滑骑下山,等到小井村时,我和沉稳飞翔又到南湖禅寺,两进的院子很幽静,院子地面长着厚厚的绿苔,禅寺历史很悠久,目前所剩两三幢老建筑,僧尼正在诵经,从玉珠般的经声中感受出幽静的清修。自小井村一路下坡,至辉县住宿,晚餐我和焦点寻一饭店,饭菜还算丰盛,酒酣耳热后入睡。
此前大伙看我状态不好,让我选择回程路线,我毫不犹豫的说走强度小的线路。最后一天踏上车,在侧顶风中感觉到上下山5小时带来大腿的酸疼,还有140公里的路要骑,只得再坚持。幸有老狼来去无悔相陪,其他骑友也刻意等候,给我了勇气和力量。行至卫辉,本想转下老城看看城内的景点,一想到几天的狼狈和带给大家的麻烦,也就没再提起。将近力尽时,大河又远行近70公里在滑县出相迎,为骑队增添了新的动力,这种力量一直持续到家。
三天里,骑行加徒步,行360余公里,尝试了一种新的户外运动方式。开始了新群第一骑,领略了风景如画的秀美山川,体验了挑战自我极限的苦与乐,收获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愉悦和累极的升华。
评论